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消费行为学,跨世纪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和交叉学科派。这几个阶段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而且在实证和应用研究中,也各自发表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派强调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是一种理性的、最优的选择。他们根据“效用函数”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认为人们的消费是基于他们的偏好和收入水平。这种理论框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忽视了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逐渐受到了质疑。
而在实证研究中,经济学派依托数学模型,出现了巨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这为整个消费行为学的实证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派是第二个重要的消费行为学派别,他们认为消费行为是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结果,消费选择不仅仅取决于效用函数中的价格和质量,还包括诸如感知、情感、信仰、动机和等的非经济因素。而这些非经济因素是消费者行为中难以用理性选择的唯一结构。
心理学派没有忽视消费者选择理性的一面,而是认为人的理性选择是有条件的。要同时考虑消费者心理的表面因素和结构需要全盘考虑消费者的人性属性。
社会学派是第三个重要的消费行为学派别,他们认为消费行为既考虑了生理、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也考虑了政治、教育、媒体、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派发现,消费不仅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还意味着人的身份认同、归属感、品位和价值观。这些方面的意义并不能被以物质为基础的概念所替代。
当前的消费行为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框架相互交叉,以更完整的视角来解释消费行为。这些交叉学科的理论框架正逐步构建起来,不但有助于揭示消费者行为的深层结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消费行为研究的实践方向。
总结:经济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和交叉学科派构成了现代消费行为学的主要阶段,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促进了消费行为理论的发展。而在未来,消费行为学将继续探索消费者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