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硕士一年的尴尬,或许最先显现出来的,就是班级论文调研这个痛点了。在多数情况下,硕士班级会被分到一些相近专业领域的议题,大家需要组成团队,联系企业或行业专家并对其进行访问调研,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但事实上,许多同学的专业爱好、关注领域、团队的互动默契等等问题,都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难以实现完美结合。于是就出现了“人傻钱多”的尴尬:有些同学用自己的钱支付专家访问、交通、学术论文等费用,来换取更好的调研结果和较高的绩点;而另一部分同学,自认工作压力大、回报少,依然选择等同于“买自己的好书”一样的资本开销,来完成整个过程。可尴尬之处又在于,两组人在论文成绩上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平权,然而这个情况又很难被导师和学校管理团队认真解决。
澳洲留学硕士还有一个尴尬之处,就是学生打工和旅游间的取舍可能性。从规定上,留学生可以合法打工20小时/周,且相对较高的时薪和小费制度,也让很多学生贪图一时小利。尤其是在大城市,比如悉尼和墨尔本,繁华的旅游业和聚集的留学生,也练就了不少打工小达人。但打工不是无本之灾,追求打工收入还会耗去许多学生的宝贵时间,无意中错过社交和旅游的机会。就算真的较多获得收益,更多的时候,因为担忧会失去工作机会而不去旅游或参与朋友活动等,这种敏感感官在紧张的学业中,也会对抗学生们大公无私的内心需求。
最后一个尴尬,需要留学生正视的,也许是现实中充满竞争的社会治理体系。因为不同学生的认识和偏好,很难达成线性的、一致的普适标准,同样的场景和问题,可能会有很多面、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决策。这时候,留学生需要不断协调和斡旋,寻求合理化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课业和研究过程中遇到学习难题,大部分人倾向于找教授或导师来探讨,但是常常需要多次沟通才能解开学习瓶颈。而假如遇到了意见不合、目标不一,或者甚至是类似人情纷争的问题,解决难度会进一步提升。这时候,除了早期需要培养的个人情商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学生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寻求不同部门、不同老师、同侪的协助和帮忙。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