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企业技术管理培训1!

服务热线 hotline

010-62750882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问答 > 支付与投资 共同构建移动普惠金融平台

支付与投资 共同构建移动普惠金融平台

发布时间:2019-04-29

支付与投资 共同构建移动普惠金融平台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研究的《发展中的普惠金融:理论、创新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归纳总结了普惠金融的理论及创新举措,从不同维度分析中国普惠金融的现状。其中,在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被深度探讨,通过对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科技金融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移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务实建议。

支付与投资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提升,我国移动普惠金融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如今,移动业务几乎全方位涵盖了群众在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需要,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满足支付、联络、预约等生活需求,在普惠金融方面也不例外。从移动支付到线上理财、购买金融类产品,科技正改变着我国群众的生活习惯。经历发展初期移动用户规模迅猛增长后,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趋于成熟,用户规模增速开始减缓,未来,这种规模可能将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年增长率为14.4%,网民使用率为73.6%;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5.83亿,年增长率10.7%,手机网民使用率达71.4%。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也在逐步打通中。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昇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其不仅破解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难题,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破解了金融服务的信息壁垒以及客群的排斥等问题,更使普惠金融从有形转为无形,减少对人员设备的占用,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事实上,近几年移动普惠金融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用户规模的红利效应开始弱化,未来移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将向三个趋势延伸。第一,从线上向线下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65.5%提升至67.2%。随着线下支付市场的壮大,用户依赖性逐步增强,应用场景覆盖度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竞争的激烈与规范化经营,市场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从支付向金融蔓延。由于支付与金融的相互渗透、融合程度加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虚拟账户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和引流合作程度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逐渐增多的财富积累,未来第三方支付在金融消费领域的规模和渗透率也将有所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指出,从公开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的位置。第三,从城市向农村国度,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覆盖率的提升,农村的数字金融普惠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逐渐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服务覆盖面广等特点。对于未来移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WeLab中国区副总裁陈莉表示,“银发经济”不容忽视。目前线上的手机银行均以文字信息服务为主,对于老年人来说极具挑战性,而虚拟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具有颠覆性的便是将采用语音交互的方式,实现所有财富管理、商业保险,以及股票交易等银行传统业务。让更多对互联网技术理解较为困难的老年人享受真正方便的移动普惠金融服务。从市场机制来看,胡滨表示,目前,我国正在面临关于互联网金融整治的阶段,需尽快转化为长期、长效的监管机制,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构建起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市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标签:

联系我们
Processed in 0.272231 Second , 50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