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企业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基本上都是舶来品,如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等,这些理念来源于国外管理学大师们,对现实企业管理的深入思考,在实践上或有成功,或有失败,经过国内商业人士的包装和宣传,便来到了中国这片管理思想空白的国度。
思想空白或者对事物一知半解的人,最容易认可和接受系统化兼合理性的知识,这大概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这也是时尚流行的管理工具让培训行业大行其市的主要原因,当然,少不了营销人士的策划推广或推波助澜。
这种形式大于实质、完全以逐利为目的的各种培训,除了少数真正精英人士,大部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并没有获得过真正有效的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和才能培养。他们只是在实践中凭借个人的悟性,通过反复实践,反思不断获得相关的经验和能力。幸好企业管理本质上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成功了。
但是当企业原初依赖的经营环境由量变引发质变时,企业家便束手无策,四处求学,急于实践所知所学用以救火。有些不想等死的企业,不惜花重金进行各种名目繁杂的培训、拓展,却忘了企业经营的本质是真抓实干,很多企业因此被折腾坏掉。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来两则历史片段:
晚清末年,西方的舰船利炮打碎了天朝大国的美梦,一批有志之士开眼看世界,坚定不移地向西方学习器物文明,学军事、造轮船、造火车,以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然而甲午一役的失败,宣告了他们终究是没有学会,倒是"蕞尔之邦"的日本却凭借深度西化迅速崛起,甚至想在二战时期组建"大东亚共荣圈"。
中国共产党反围剿时期,在对马克思主义条文倒背如流的王明带领下,坚信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并且一度穷途末路。然而,共产党毕竟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避敌锋芒,转战陕北,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日本不学习西方文明,不会有先于中国的崛起;晚清之士和王明之辈学了西方文明,可惜流于表面,最终落个水土不服、无以致用的下场;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才取得了历史罕见的胜利。
百年来的中国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当传统的中华文明被历史搁置在角落时,作为对西方近现代文明懵懵懂懂的中国人,如何才能学习到国强民富的真理?
在新的商业时代,鉴于传统文明的遗落和商业文明的匮乏,我们必然要学习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必然要重新向历史学习或总结古人治理国家的经验与智慧。
那么,应该如何学习才可以学到真本事?我们的企业家在面对经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时,该学些什么?怎么学呢?
没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基础的企业家,该如何面对西方舶来品和国内的加工品呢?拿来主义不可取,流行的说法叫做扬弃,这本身是一个哲学名词,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学习好的、积极的,抛弃那些好看不好用的、错误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好的,积极的?评判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标准只有一个:能否做到实事求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学习管理理念、工具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那么,实事求是的思维就应当成为企业实际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没有严格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条文还能取得全国胜利,实事求是作为指导思想功不可没。
对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企业家,你是否了解你的产品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关注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的内在原因?是否清楚公司的赢利点是什么?是否明白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是否了解公司中高层的需求和能力?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做人和做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这些只是企业经营管理"实事"的一部分。
那么,企业家有没有去研究呢?成功的企业家自然有学识或者悟性,来透彻了解自家公司的关键问题,并想出应对之策提出解决之道。可惜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正在奋力挣扎中的中小企业家,他们缺乏研究思维,他们是勇士、精明人,唯独少有智者。
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大部分企业老板很仓促的投向了一些商学院的怀抱,学习战略思维、组织设计、绩效薪酬管理、执行力、影响力、领导力、营销策略等等经过商业包装的,看似成熟的管理工具,唯独没有思考本企业的基本运营逻辑和特点。
貌似学到了"是",但是企业家没去"求""实事",学习效果如何呢?除了少数纯技巧性的或有适用,稍微高层次的管理理念或架构都很难成功实施。
那些成功的企业,如海尔、华为,他们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推行的措施,往往都是独特的、有很强的适应性。海尔的"激活休克鱼"可以作为经典案例进入哈佛殿堂,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看起来往往很不正统,为什么?因为外来的知识必须要符合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情况。
先有"实事求是"的思维,然后再学习。
学习的前提在于思维的判断,没有对本企业运行基本因素的充分了解,没有对外来管理工具基本逻辑的清晰认识,贸贸然地学习并运用往往是有害的。这也是"管理越多,问题越多"的原因。
我们的企业家需要向德国教育学习,先学习如何思考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再向外学习管理理念和工具;我们的企业家需要向历史的胜利者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基本思考原则,没有实际研究自家身体特征,不知致病原理和致病因素,何来通用的千金方?
管理,本质上是方法,是实践思维的体现,知识只是表现形式。
唯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正确运用好管理知识,才有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